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,表示即將告別春天,是夏天的開始。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、炎暑將臨、雷雨增多、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。

“立”是人站立,有建立,訂立、確立的意思,“立夏”的“立”,就是確立夏天,也就是夏天的開始。

“夏”字就像一個正向南走的人停下來。下面的“夊”(zhǐ)表示“止步”。字形合起來表示“面南止步”,因為古代的人把正南方看作基準方向。而且南方炎熱,很像夏天。也有說夏是一隻蟬盤踞在樹上。還有說法說:以前的“夏”字,上面是頁( xié),表示人頭;中間是臼( jù),表示兩手;下面是攵(zhǐ),表示兩隻腳。合起來象這樣一個人:這個人面部很大(有面子)、雙手叉腰,兩腿交疊在一起,感覺良好。“夏”就包含著大的意思,本義是古代漢民族自稱。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就是夏朝,“夏”就有了“中國”的意思。後來,人們把文化高的地區稱為“夏”,把文明程度高的人叫“華”,“華夏”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哦。

“立夏”的“夏”是“大”的意思,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。

在古代,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。在立夏的這一天,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,舉行迎夏儀式。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,配硃色玉佩,連馬匹、車旗都要硃紅色的(五行中,夏對應火,對應紅色),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。宮廷里“立夏日啟冰,賜文武大臣”。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,由皇帝賜給百官。

立夏的三候是螻蟈鳴、蚯蚓出、王瓜生。

這三候是說立夏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(也有說是蛙聲),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,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,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。

螻蟈(lóu guō),通稱螻蛄,俗名拉拉蛄、土狗,是一種生活在土中的昆蟲,具有強大的端刺,便於開掘。喜歡在夜裡活動。

《夏小正》里有段話:三月螜(,即螻蛄)則鳴是也。且有五能,不能成一技:飛不能過屋;緣不能窮木;泅不能渡谷;穴不能覆身;走不能先人。

這是說:螻蛄有五種本事,卻沒有一項精通。它能飛一小段,卻飛不過屋頂;有攀爬的能力,卻無法堅持爬到樹梢;能游水,卻不能渡過山間的流水;能建造洞穴,卻不能安身;能跑,卻沒有人的速度快。

你們說,有很多技能,卻沒有一樣精通,是好還是不好呢?

第二候蚯蚓出。蚯蚓即地龍,《歷解》說蚯蚓:“陰而屈者,乘陽而伸見也。”這是因為立夏陽氣盛,蚯蚓乘陽氣盛的時節會時而拱出地面。

第三候王瓜生。王瓜是葫蘆科的草質藤本植物,生於山坡或灌木叢等地方。圓形的葉片像紙一樣,花梗很短,花萼呈喇叭形,5-8月開花,8-11月結果,生青熟赤,果實、種子、根均可供藥用,具有清熱生津等功效。

立夏有斗蛋的習俗:就是把雞蛋帶殼清煮,不能破損,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,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網袋,掛在孩子脖子上。孩子們便三五成群,進行斗蛋遊戲。蛋分兩端,尖的為頭,圓的為尾。斗蛋時蛋頭斗蛋頭,蛋尾擊蛋尾。一個一個斗過去,蛋破的就輸了,最後分出高低。蛋頭勝者為第一,這個蛋就是大王;蛋尾勝者為第二,蛋稱小王或二王。

這就應了那句諺語:“立夏胸掛蛋,孩子不疰(zhù)夏”。

這句諺語也說明了斗蛋的習俗和疰夏相關。疰夏是夏日常見病,表現為腹漲厭食,乏力消瘦,小孩更容易疰夏。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。因為蛋形如心,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。

其實,斗蛋恰恰也應了中醫有關立夏養生的觀點。

立夏以後,天氣轉熱,傳統中醫認為“暑易入心”。因此,值此時節,人們要加強對心髒的保養。而“春夏養陽”,養陽重在養心,為安度酷暑做準備,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,以達到“正氣充足,邪不可干”的境界。


如果漢字,用心做的原創內容,通過一個字,學會一片字!幫助孩子抓住漢字規律,理解漢字文化,掌握思維方法,舉一反三。
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

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     

如果智培微信公众号

MIP移动版     AMP移动版


    諮詢電話
    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