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兒歌】
三人日上站,
人在三日間。
春來草木生,
開啟新一年。
【解字】
快過年了,小區門口貼著“歡度春節”,一開始果果看到“春”字,覺得有點難,媽媽就把“春”分解了一下:你看,上面就是三個人,把“三人”寫在一起就好了,下面再寫個“日”,“春”就變出來了!
其實以前的“春”字,上面表示草,下面的“日”表示太陽,中間是個“屯”字:
看,“春”字像不像一組春回大地的動畫:經過了萬物凋零的冬季,陽光回歸,大地升溫,地里的種子蘇醒破殼,上部冒芽,下部生根,林野遍布新綠,春天來了!
春季是農曆的正月到三月(農曆就是日曆上的小字部分哦),古人根據太陽運行的位置,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,第一個節氣就是立春。一年之計在於春,立春這天,人們要打春牛、吃春餅、貼春聯,過了立春,農耕就要開始了。
因為農曆的正月初一通常在立春前後,後來我們就把這一天定為春節。馬上就要過羊年春節了,小朋友們很開心吧!
【規律】
“春”上面的“三人”,就是春字頭,在象形字里,春字頭的左右兩邊很像兩隻手,也很像草木,所以春字頭的字有的和雙手的動作有關,有的和草木有關,還有的和雙手對草木做的動作有關。
【延伸】
蠢——看起來筆劃很多,其實就是“春”下兩條“蟲”。“蟲蟲”指蟲蛇和動物,“蠢”的本義是冬眠的蟲蛇在春天蘇醒、蠕動。“蠢動”、“蠢蠢欲動”就是這麼來的。後來由蟲蟲蠕動的樣子引申出“笨拙、遲鈍”的意思,就是愚蠢的“蠢”,不過“愚”和“蠢”還是有點小區別的:“愚”是缺乏心智;“蠢”是無知遲鈍。
奉——古人畫的“奉”,上邊是一棵樹,下面是雙手,表示捧樹,引申為“給”。奉獻,就是獻出、給出。
奏——以前的“奏”, 上邊是樹冠,中間是兩隻手,下邊是樹根。本義是完整地給出、獻上。上奏,就是說給皇上聽;演奏,就是獻上表演。
泰——上面是人和手變來的,下面表示水,“泰”就是人獲得幫助(援手)平安離開水。引申為平安、安定。國泰民安,就是國家太平,人民安樂。
秦——秦是古代的地名,“秦”字上面是兩隻手握著一把木杵,下面是禾苗,表示兩手舉木棒舂穀子,意思是這個地方產谷。秦也是秦朝的簡稱,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的哦,地盤就在現在的陝西,所以陝西一帶的戲劇叫秦腔,陝西人把自己稱作三秦兒女,陝西境內中國南北分界的山嶺叫做秦嶺。由於秦朝的大一統太有名了,有一種說法(來自《全球通史》)就說到中國的英文名China就是由秦(Chin)音譯來的。(a是表示地域的后綴,像非洲Africa、美洲America等)說 China 這個詞本意是一處叫“秦”的廣大領土(Chin+a=China)。
【比較:“春”與“舂”】
一眼看過去,“春”與“舂”是不是就像一個字寫兩遍?別急,再仔細看看,看到差別了嗎?第二個字念chōng,下面是臼[jiù]不是日,“臼”如果寫不好,可以這樣看:“臼”有點像“白”,只不過上面兩行全開個小口。
其實臼就是舂米或者搗東西用的,中間凹下去,樣子有點像盆,我們家裡用來搗蒜的就是臼的一種。“臼”中間的四點表示有米。
知道“臼”是怎麼回事,就明白“舂”了,舂上面的表示雙手抓著木杵(就是用來搗米的結實木棍啦),“舂”就是把東西放在石臼里使勁搗啊搗,讓裡面的東西破碎或者去殼。舂米,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去殼,用棒槌砸穀子,把米糠砸掉。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,剩下的米粒就是我們吃的白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