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導學生在閱讀《草船借箭》時,要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,從情節入手。
情節是敘事性作品中人物生活、鬥爭的演變過程,它包括開端、發展、高潮和結局等。一般地說,情節的開端就是事情的前因,情節的結局就是事情的後果。但就本課而言,不能簡單地認為,周瑜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圈套作為陷害諸葛亮這件事,就是整個事件的起因,它只不過是展開矛盾衝突的契機。周瑜為什麼要跟諸葛亮過不去呢?很顯然,諸葛亮因“挺有才幹”而遭妒忌,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,抓到了這點,才算抓到了問題的實質。
分清了前因是什麼,後果是什麼,不能說就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後果,還必須進一步理解前因與後果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。以周瑜嫉賢妒能開始的“因”,為什麼會導致諸葛亮獲勝的“果”呢?或者說,諸葛亮“草船借箭”為什麼會獲得成功呢?這就必須分析整個矛盾衝突的過程。
矛盾衝突一開始就激起了波瀾。周瑜請諸葛亮“商議軍事”,問起“水上交戰,用什麼兵器最好”時,諸葛亮說“用弓箭”。這正是周瑜所需要的答案,於是立即用造箭的“公事”相委託。諸葛亮爽快地答應了下來,而且把期限由十天縮短到三天,還立下了軍令狀。真是一個投其所好,一個正中下懷。
接著,矛盾在這個懸念中繼續發展。周瑜與魯肅的對話泄露了限期造箭的目的,充分暴露了周瑜的妒忌之心。諸葛亮見到魯肅,先用要求幫忙相激,然後提出向他私下借用船隻和軍士的要求。造箭不用竹子、翎毛、膠漆等物,借船隻和軍士幹什麼呢?期限一天天接近,到了第三天四更,才請魯肅去江邊取箭。諸葛亮的葫蘆里究竟賣的什麼葯呢?這又是一個懸念。但是,儘管懸念未釋,我們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:諸葛亮對周瑜的許諾決不是軍中戲言,而是成竹在胸的。
諸葛亮料定三天之後必然“大霧漫天”,他深知曹操也不是無能之輩,在“看不清虛實”的情況下定不會“輕易出動”。“只用弓弩手朝他們射箭”,這是作為軍事家的曹操必然要採用的“上策”。果然,當諸葛亮的草船“一字兒擺開”逼進曹軍的水寨時,曹操調集水陸大軍的“一萬多個弓弩手”齊來射箭。這是全篇的高潮,前面的種種懸念到此全都一一解開。
“草船借箭”的全過程,充分顯示了諸葛亮足智多謀、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幹。因為有才幹而遭妒忌,又因為有才幹才擊敗了妒忌者的計謀。因此,從情節入手,揭示諸葛亮的才幹,就不僅分清了前因後果,還找到了聯繫前因與後果的橋樑。
为了让小朋友和大朋友把汉字玩得更爽,我们还精心做了“汉字猜猜”系列游戏和“就爱猜字”,它们在苹果和安卓上长这样——
欢迎关注"如果汉字"微信公众号
諮詢電話
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