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是文明古國,禮儀之邦,禮儀用語是文明的重要體現。用了這些禮儀用語,不但會讓自己謙和有禮,別人也會覺得使用者有教養,懂禮數。
果媽選了網友“作家文道”編的兒歌——《快要失傳的中華禮儀用語》:
初次見面用久仰,很久不見說久違。
認人不清用眼拙,向人表歉用失敬。
請人批評說指教,求人原諒用包涵。
請人幫忙說勞駕,請給方便說借光。
麻煩別人說打擾,不知適宜用冒昧。
求人解答用請問,請人指點用賜教。
贊人見解用高見,自身意見用拙見。
看望別人用拜訪,賓客來到用光臨。
陪伴朋友用奉陪,中途先走用失陪。
等待客人用恭候,迎接表歉用失迎。
別人離開用再見,請人不送用留步。
歡迎顧客稱光顧,答人問候用托福。
問人年齡用貴庚,老人年齡用高壽。
讀人文章用拜讀,請人改文用斧正。
對方字畫為墨寶,招待不周說怠慢。
請人收禮用笑納,辭謝饋贈用心領。
“禮”在繁體字里寫作“禮”,禮=示+豊( lǐ)。“豊”是行禮的禮器,甲骨文的“豊”,上面像許多打著繩結的玉串;下面像有腳架的禮器鼓,表示擊鼓獻玉,敬奉神靈,“豊”在字中也兼表字音。“禮”的本義就是舉行禮儀,祭神求福。後來延伸為社會生活中,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規範。
為什麼要各種講“禮”呢?
果媽在青春期的時候,一度認為“禮”是最虛偽的東西,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尊重,光口頭上講禮貌有什麼用呢?後來隨著讀書讀多了,自然而然地能做到見人打招呼、對別人用尊稱、排隊上車、妨礙到別人發自內心地道歉、垃圾在手裡沒有垃圾桶就扔不出手……
可見,“禮”真的不是虛偽,是自己的修養。懂禮,才會尊重他人,不看低自己。別人如沐春風,自己怡然自得,內心寬廣,路自然就越走越寬廣。
孔子學說,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儒家學說,其中一個重要概念,就是克己復禮。
顏迴向孔子請教如何才能達到“仁”的境界,孔子回答說:努力約束自己,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(克己復禮為仁)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,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了(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),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。顏回又問:那麼具體應當如何去做呢?孔子答道:不符合禮的事,就不要去看、不要去聽、不要去說、不要去做(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)。顏回聽後向老師說:我雖然不夠聰明,但決心按照先生的話去做。
由此看來,“克己復禮”是達到“仁”的境界的方法。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,一直以恢復周禮為己任,並把克己復禮稱之為仁。
歷代學者都認為,這是孔門傳授的“切要之言”,是一種緊要的、切實的修養方法,宋代學者朱熹認為:“克己”的真正含義就是戰勝自我的私慾,在這裡,“禮”不僅僅是具體的禮節,而是泛指天理,“復禮”就是應當遵循天理,這就把“克己復禮”的內涵大大擴展了。朱熹指出,“仁”就是人內心的完美道德境界,其實也無非天理,所以能戰勝自己的私慾而復歸於天理,自然就達到了仁的境界。
“如果漢字”堅持原創,所有內容均為如果智培原創和首發(極少數轉載也已徵得作者同意),轉載請與如果智培聯繫。